第 4 次香港行

前幾天去了香港,3 天 2 夜的旅行。和前幾次去香港的印象相比,感覺相差非常多。現在的香港給我一種「壓力鍋」的印象。

因為停留時間短,這三天我的活動範圍在尖沙咀到旺角之間,避開港島。2 年前去銅鑼灣剛好遇到週末,整條軒尼詩道塞滿人,SOGO 那邊和台灣 101 跨年人潮一樣擠,嚇得我只能用落荒而逃來形容。這次就不想再靠近人山人海的地方。

假日的彌敦道人潮沒有軒尼詩道可怕,但和幾年前相比整個都變調了。6 年前搭雙層巴士在彌敦道上隨處可見各式各樣的大型招牌,現在只剩下周生生和周大福、及各種賣藥、賣特產、怎麼看都像是中資的紀念品店。

香港其實是很傳統的城市,只要離開彌敦道,往左右兩邊走幾個街區就會感受到完全不同的氛圍,硬要形容的話,有點像是信義區誠品旁小巷鑽進去 1 分鐘,就會變成萬華廣州街,落差極大。但當地居民的生活形態要往巷子裡鑽才感受得到,主要幹道銅臭味越來越嚴重,許多老店一間間死亡,我從旺角沿著彌敦道走到佐敦,大道上的店家只剩連鎖店,害我以為「這條路是姓周的私家路吧」,周生生和周大福是 20 公尺開一間嗎?

該說什麼好…赤化?

香港是個對弱勢族群毫不關心的城市,或者說和中國一樣,做表面。(比較像是心有餘而力不足,泥菩薩。)

無障礙設施?根本障礙超大的。台灣路不平已經夠讓人狂罵了,走過香港人行道地磚後,會覺得台灣路其實鋪得不錯啊~即使下雨天踩到鬆動的會噴髒水。

彌敦道算是九龍最主要的幹道之一,兩旁人行道狹窄、地磚凹凸不平,還加上各種鷹架擋道…在台灣低頭族隨處可見,在香港倒沒見過幾次,部份原因是文化習慣不同,但我怎麼覺得主因是低著頭看手機不看路前進的話,會摔死…

最神奇的是,這樣子崎嶇的人行道上有鋪導盲磚喔!商場的樓梯扶手有點字。

混在人群裡等紅燈過馬路時我都會想,香港人走路這麼快(連車都開很快,轉彎很猛),路又這麼爛,誰敢信任導盲磚啊,加上鷹架、路邊攤販、看板、護欄、垃圾桶…到處都是障礙好嗎!連明眼人都覺得不太好走了,要行動不便的人怎麼獨自上街?

(話說,香港的行人大多無視紅綠燈,沒車就闖。馬來西亞是因為道路規劃太差根本沒行人可走的路只能用闖的,香港行人根本把紅綠燈當參考用…超威!)

這次去香港當然見識到中國人的「不文明」與囂張跋扈的一面,但也很意外遇到家教良好的一家中國人。小孩子穿著鞋爬上百貨公司的椅子,媽媽把小孩抱起說:「你穿著鞋踩上來,其他人怎麼坐呢?」並掏出紙擦拭踩過的地方。收入高和教養不是正比,有錢不代表有家教。在機場也看到中國小霸王兇惡大吼:「不準碰!這是我的,說是我的就是我的。」隔了 4 條報到櫃台仍聽得一清二楚。

我不是很確定菲律賓和香港之間的關係,在地鐵上看到幾次像是媽媽+菲傭+小孩的組合。小孩哭鬧耍脾氣當小霸王,媽媽視若無睹像「小孩不是我生的」一樣,全拋給菲傭處理。我想這也是香港會面臨的教育問題,台灣有類似的情況,但大多數是媽媽+爸爸+小孩。小孩一哭鬧就是媽媽的責任,站旁邊的爸爸裝得一副小孩不是我生的樣子。

香港服務生對中國人和台灣人的服務態度落差非常大,他們分得出口音,光看態度也知道旅客打哪來的。在茶餐廳裡、或是商場,我常常偷偷觀察他們接待客人的方式,對於中國人和台灣人根本兩種樣子。

所以我養成一個習慣:踏進店裡,對主動迎上來的服務生微笑。加上點餐或購物時說話客氣點,說「請」、「謝謝」也不是什麼多困難的事,就會看到他們態度大轉變。

有些旅客會抱怨香港服務態度沒有台灣好,除了當地文化外,我會想…是不是旅客對他們的態度冷漠呢?我跑過的店面和餐廳不敢說非常多,但每一次在主動對服務生微笑後,還沒有遇過仍臭著臉靠過來的,就算是繃緊臉的大媽都能感覺得到她們稍微放軟和些了。

香港食物非常好吃,我超喜歡添好運阿鴻小吃,只是點餐時青菜類稀少。(我不承認海鮮上面放的蔥絲叫做有吃菜)日本也是個不容易吃到青菜的國家,所以我老是懷疑這兩邊的人為什麼都不會便秘…日本的便秘藥可是會上女高中生雜誌、寫得好像人人書包裡常備一樣,香港嘛…直到親眼目睹為什麼餐具要自己再洗過一遍,可能拉肚子就夠了不用吃菜了= =

原本我對香港的印象是「好吃、好買、好逛、有幹勁又不失熱情」,但這次去有種「一點一點死掉」的心情。很像是個還沒爆炸的壓力鍋,即使繁華,但看不到未來。尤其站在街口望向天空,只看到兩旁高樓夾縫中一條線的灰藍色(香港空氣比台灣差),會有種被掐住脖子的窒息感。

香港是座我很喜歡的城市,但完全不適合居住,看著香港在短短 6 年間的改變…只能用「今日香港、明日台灣」當作本文的結尾了。

Akane Lee

Akane Lee

如果設計師能和工程師順利合作,那麼老公也就能準時下班了吧!因此努力分享 UI 和 UX 方面的知識、技術、各種踩過的坑與心得。

Comments

wave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Press ESC to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