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X 實戰班課程規劃思路

常常聽到有人說「學界」和「業界」落差很大,我覺得最明顯的地方是「成本」,業界是要賺錢的,成本、效益、利潤看的會比學界還要重。

有很多方法能研究使用者,但研究出來的成果怎麼和業界開發流程配合、如何計算成本、讓人看到效益、能提升多少利潤等等,如果能整理成清楚易懂的報告,說明這些研究能解決什麼問題,耗費成本可以如何掌握,相信在公司內推動 UX 會更容易。

所以我花了很多時間在思考如何在耗費最低成本的情況下,把研究成果整理成可被估量的報告,並配合開發流程實作,畢竟一間公司把錢砸下去推行 UX 總是想看點實際上的成績。

脈絡訪查 Contextual Inquiry

「以使用者為中心思考」這句話講到爛掉,到底要怎麼以使用者為中心?實地觀察、訪談使用者的操作與習慣,根據使用者真實情況尋找使用者想解決的問題及欲望。

了解使用者可以透過觀查和訪談這兩種方式大家都知道嘛,怎麼觀察?怎麼訪談?AEIOU記錄表有固定格式,在初期不知道該如何觀察使用者時能有個依據。

任務分析 Task Analysis

觀察、訪談完後,該怎麼分析使用者的操作?各個工作角色間的關係是什麼?互動方式?需求?工作流模型雖然複雜,但能看出不同的工作角色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想得到什麼、有哪些行為。

使用者怎麼思考自己的任務該如何完成?完成任務的方式如果不只一種、或是有其他影響任務的元素,使用者會怎麼行動?層級工作分析法能分析使用者完成一項特定任務時他的行為與思考邏輯。

人物誌 Persona

人物誌應該是最多人使用、也最容易被懷疑這到底有什麼用的方法。假如訪談 10 位使用者後,可以基於什麼規則整理成人物誌?用猜的?

即使是產品目標族群,生活習慣、身家背景、價值觀等等不可能如出一轍,研究行為變數整理出受訪者的行為模式,再來濃縮收斂製作人物誌更具說服力。

情境故事法 Scenarios

這也是很常用的基本方法,所以簡單帶過。不同的情境下,使用者即使操作同個產品完成同個任務,他們考量的點和需求也有可能不同。透過文字、圖片、影片等方式,傳達使用者操作產品的背景。

使用者旅程圖 User Journey Maps

之前提到,不同的工作角色使用同個產品,需求、任務也不會相同。使用者旅程圖不只包含情境故事法,還能看出使用者的情緒變化,找到哪些因素影響使用者。

一項產品不是只有開發人員、使用者也不會只有一種類型,利害關係人關係圖結合線上、線下,所有與產品有關係的角色或單位,能看出影響產品走向的原因、各角色之間的利害關係。

使用者故事 User Story

之前的課程提過工作流模型層級工作分析法使用者旅程圖等等,對於「工作角色」、「任務」有一定概念後,再來討論自家產品的走向。

使用者故事能大範圍地討論產品需求,透過最小可行性產品概念切分各個階段要實作的功能。

遇到專案成員對功能優先執行有意見的話,狩野分析是個能快速統計並看出功能重要性的方法。

可用性問題

有一派的說法是:透過可用性測試,5 位受測者就能找出 80% 產品可用性問題。要做測試就會需要製作Prototype

這次測試的目標是什麼?測可用性?測易學性?測錯誤率?透過使用者體驗目標表讓使用者測試不是漫無目的找 Bug ,針對不同問題執行不同的測試方式。並透過系統可用性量表得知使用者對產品的滿意度。

測完了總是要改吧?怎麼改?優先順序?花多少時間?成本-重要性分析能交出一份簡單易懂的清單,讓各個部門配合測試後的數據修正問題,還能計算成本與優先順序,避免在不重要的瑕疵上花太多時間。


以上是我個人的思路,包含我為什麼會選擇這些研究方法的原因。

重視 UX 的公司越來越多,各種方法、資源網路上也非常多,但研究完後的報告如何融入開發流程是個頗棘手的問題,畢竟要「說服」別人(往往是長官)不是件很容易的事。

透過一連串的研究方法,起碼能夠有效地在開發各階段交出一份能夠被不同部門配合執行的報告,也有明確的理由說明為什麼要這麼做。在公司推動 UX 概念初期,有份清楚報告可看起碼說服力較夠。

UX 研究方法實戰班 延伸思考 這是規劃 UX 班初期的思考,和改版後的方向差別不大,供參考。

UX 研究方法實戰班 - 學員心得 想知道上過課的學員評價可參考這篇。

Akane Lee

Akane Lee

創意要能實現,設計才能上線,不然會和工程師吵到理智斷線

Comments

wave

Press ESC to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