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 設計師這職位還能活幾集?

UI 設計師做需求和代碼中間的橋樑,負責讓程式變得「好用」和「美觀」。
如果好用和美觀都能讓 AI 處理的話呢?

看看現在的 AI 進步速度、再看看現在已經有了幾種 AI 產品,UI 設計師的工作內容遲早會被其它職務瓜分掉,世界上就不再有 UI 設計師這個職務了。

現在有哪些針對 UI 設計的 AI 產品

Uizard

https://uizard.io

Uizard 專為非專業設計師設計,其最大賣點是能夠將手繪草圖快速轉化為 UI 設計。

這對於缺乏專業設計技能的初創公司創始人或產品經理特別有用,因為他們可以直接將想法視覺化,而無需深入學習複雜的設計軟件。

然而,對於尋求更細緻控制和高級功能的資深設計師而言,Uizard 可能顯得功能有限。

Framer

https://www.framer.com/ai

是一個適合資深設計師和大型團隊的平台,它提供了一套豐富的工具來創建復雜的互動原型。

它與 Sketch 和 Figma 的高度兼容性使其成為一個理想的選擇,尤其是對於那些在工作流程中需要無縫集成多種工具的專業團隊。

然而,對於 UI/UX 設計的新手或中級使用者而言,Framer 的學習曲線可能會比較陡峭。

之前我有寫過文章介紹,可以看看這篇唷!Framer AI 產出網頁,實用性高

Visily

https://www.visily.ai/visily-ai

Visily 強調 AI 驅動的設計流程,能夠快速根據使用者描述生成 UI 設計草圖。

這對於需要快速進行概念驗證的創業者或獨立設計師來說非常有價值。

它的介面直覺,即使是設計新手也能輕鬆上手,但需要更多自定義選項和精細控制的進階使用者來說,Visily 可能在某些方面顯得不夠靈活。

現階段的 AI 能做到的事不多

說點討打的,UI 設計師很多時候像個搬運工或拼圖員,根據需求去 Design system 抓些組件、依照規則設定間距,剪剪貼貼弄個新的頁面出來。

這些拼貼類型的重復性工作能不能全交給 AI 處理?我們只要建立和維護好 Design system ,就能有時間去做更多「創造類」的工作?

兩三年內 AI 應該就能聰明到這種程度了我猜,重復性質的工作被取代的可能性很高,也希望 UI 設計師可以減輕這類型工作帶來的壓力。

我也不覺得一句「像 IG 的社交軟體」所產出的 UI 套裝就能直接拿來接程式。

除非你的產品和 IG 一模一樣…那人們直接用 IG 就好了,為什麼要改用你的產品?

公司文化、核心思想、產品理念、目標族群都和 IG 一樣?怎麼可能。

目前的 AI 產品我覺得能辦到的事情太少,還沒到堪用的程度,但未來肯定發展迅速,不用幾年的時間就能取代許多初階的 UI 設計師。

未來 UI 設計的流程可能變成?

UI 設計不會消失,只會換個方式、換種工作流程,存活在別的職務範圍內。

初階的網頁設計師、前端工程師我也覺得會消失,他們的工作 AI 能夠勝任,原本軟體開發週期會花較多的時間在「實作」上,我猜 AI 能大幅減少這部份的時程。

希望能多花點時間在前期的研究上啊!

不過我最希望的還是,當一群人擠在線上會議、對著 Mockup 指指點點的時候,AI 直接把大家的意見收集整理就當場改稿了,不需要設計師捏著小心肝戰戰兢兢等著被批評嫌棄,之後還要可憐兮兮地改來改去。

可以預測未來 AI 工具一定可以在短時間裡快速生成多種設計選項,並根據即時反饋進行調整,在迭代和測試上速度更快。

就讓 AI 去面對批評嫌棄、讓 AI 捏著稿子改來改去!

(如果未來提早出現天網,一定是叫 AI 瘋狂改稿的那群傢伙,把 AI 都給逼瘋了。)

開發重心偏移

當 AI 成為設計界的普遍工具後,會導致所有產品都千篇一律嗎?

我覺得

現在就已經有非常多類似到幾乎是複製貼上的產品了。

所以在充斥著相似設計的世界裡,要怎麼做才能夠脫穎而出?便宜低價?

未來設計的核心將更加聚焦於使用者體驗研究,探索如何在產品中實現真正的差異化

這個時代的人們將越來越渴望「量身定制」的產品,就是要針對我自己、最適合我。

這不僅僅是針對不同的族群和環境,而是追求更精緻、更個性化的體驗。

包含在視覺風格上更加精緻和酷炫,動態效果也更加流暢和吸引人

況且隨著技術的進步,多裝置和跨平台的生態系統已經成為常態,智慧家居日益普及。在這樣的趨勢下,可以預見,未來每個家庭都將擁有一個 AI 中樞管家,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所以設計師們,開始思考和實踐如何利用 AI 的力量吧!就從使喚 AI 改來改去開始!

Akane Lee

Akane Lee

如果設計師能和工程師順利合作,那麼老公也就能準時下班了吧!因此努力分享 UI 和 UX 方面的知識、技術、各種踩過的坑與心得。

Comments

wave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Press ESC to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