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流行卡片筆記之前我就使用類似的方式建立知識體系。
但原本舊方法費時費力。
都 2024 年,AI 盛行,我決定用新方法讓我只要專心在閱讀上就好了!
上一篇文提到,為了好好閱讀,我從 Kobo 換到 iPad。
KOBO 電子紙因為技術限制,畫面銳利度、畫質、反應速度都比不上 iPad。
我因為手上有大量設計教學電子書,圖片類PDF不吃字級大小的設定,螢幕太小想把字看清楚就要不停雙指放大縮小,很麻煩。
所以我買了iPad Air。(結果 Air 還比 Pro 重,蛤?)
書籍閱讀APP
家裡需要不要再買一台閱讀器、買哪一台,和老公討論過無數次。
閱讀這件事非常非常個人化呢!
我和他兩個人的習慣落差很大,我才不想拿他那台來用。
閱讀書籍對我來說是「工作用」居多,一本書有大量的螢光筆重點紀錄和彙整,還要能夠從重點金句連結回原文看完整故事。
寫簡報和教學時,我需要前因後果、上下文順序來連貫整體邏輯,不能只有一句重點和出處就結束了。
重點列表目錄列出我畫的所有重點,還要能夠從重點回溯書籍原文,這個功能對我來說非常重要。
另外,針對重點寫個人筆記,我需要把一些想法和吐槽寫下來,以後能直接拿出來用。
比較細碎的像是調整字體字級字距色彩、行高行距、背景色…等等,現在應該是所有閱讀軟體的標準配置。
如果有翻譯和朗讀功能更棒,但這兩個不是剛需,沒有也無所謂。
KOBO APP
KOBO 的 APP 設計和它們家的實體閱讀器如出一轍,歷史悠久講究傳承。
非常貫徹一致性,不管APP、WEB、實體機器操作體驗都一樣,非常適合拿來當 UX 課的教材。
Readwise Reader
市面上我只找到一個產品滿足上述所有需求:Readwise Reader
除了它貴了點之外,真的很棒,我心中最好用的。
但是!
PDF 圖片類的電子書在 Readwise reader 上會掉圖,它對圖片的支援性低於我的及格線。
再符合需求的產品,會掉圖片就是不及格,在訂了一年之後只能含淚說再見。
Apple Books
官網 https://www.apple.com/tw/apple-books/
最後我還是用Apple Books,內建的「書籍」,省錢省事。
免費產品我要求不高,基本需求他都能滿足。
劃重點和筆記使用流暢度還行,閱讀體驗在 MAC 上不怎麼樣,在 ipad 會順手很多。
跨裝置使用穩定,配合內建的備忘錄,想導出重點筆記,複製貼上等等完全不卡頓。
分類功能是我覺得 BOOKS 贏過 Readwise Reader 的最大優點。
我還是喜歡傳統書櫃那樣一本本收在格子列陳列的感覺,Readwise Reader 用 Tag 分類,客製化程度太高了我還要花時間學習閱讀軟體怎麼整理書本。
現實生活中,我沒有把書本看過就挪去其他格子的習慣,Readwise Reader 會自動把我看過的書收走,這點非常不滿意,太自動不好。
知識體系:卡片筆記
Obsidian
太多人用 Obsidian 整理知識體系,我也很努力地習慣它。
目前最常用的筆記軟體還是內建備忘錄,Obsidian 純粹整理書籍重點。
秉持著能自動化就不想手動的懶人原則,我想推薦你這一套連續技。
Apple Books highlights import plugin
https://github.com/bandantonio/obsidian-apple-books-highlights-plugin
如果你和我一樣用 Apple 原生的書籍來閱讀的話,這款我覺得必裝!
你在「書籍」裡劃的所有重點和所有筆記,只要打開 Obsidian ,外掛就自動同步整理。
能自訂樣板,設定匯出到 Obsidian 的資料格式。
最棒的是!每個重點都附上連結,點連結自動打開書籍App 跳轉到該段內文處。
對於需要常常輸出寫文章的我來說太實用了!
我只要大略掃過書籍重點,有需要前後文說明的直接點連結看更多,不用強記硬背。
但是它只能把同一本書所有重點和筆記輸出成一篇文章,如果採用卡片筆記法,一段重點就要自己一張卡片,怎麼辦呢?
Templater
https://github.com/SilentVoid13/Templater
這是一個很熱門的外掛,可以自己寫腳本建立自己的樣板。
能自動化處理我就不想徒手拷貝貼上。
需求是:把 Apple Books highlights import plugin 產出的文章,每一則重點折錄出來產生一張卡片。
我抓了老公來寫腳本(我看不懂變數啊!)。
雖然每一本書都要手動下指令,但一本書只需要點幾下滑鼠就能 10 秒內自動化跑完,比自己手動貼上快太多了!很棒。
感謝老公願意在放假時幫我處理!
Smart Connections: AI-Powered Note Connections
https://github.com/brianpetro/obsidian-smart-connections
剛剛產生的每一張卡片都沒有標籤和連結,需要其他工具幫忙產生卡片和卡片之間的關聯性。
Smart Connections 可以用 AI 幫你串連各個重點間的關聯性。
AI 還會依照評分從高到低,把有關聯的其他卡片筆記照順序列出。
我比較喜歡評分低一點的、需要一點「想像力」或「故事」來串接的卡片。
有點新奇、意外比較有趣嘛!更能促發靈感寫一些別人沒想到的觀點。
評分高的卡片都是些理所當然的內容,沒啥有趣或新奇的點。
比起原本翻遍大量書籍找靈感、找 A 和 B 和 C 之間的串接可能性,這個外掛能代替我大量檢索手邊資料。
我覺得比關聯圖好用!
情境、故事、最好還有前因後果,單只有「關鍵字」缺少細節,我很難產生靈感。
結論
我打造自己的知識體系最重要的任務:
- 快速瀏覽每一本書的重點和筆記。(Get)
- 能回顧原書籍,理解原始完整故事,好講給別人聽。(Get)
- 萬一沒靈感需要延伸思考,AI 自動幫你連結資料。(Get)
很好!都達成了。
重新整理一下軟體和用途:
- iPad 內建「書籍」:我在 KOBO 買的電子書都放在 Apple 產品內建的書籍閱讀器。
- Apple Books highlights import plugin:在 Apple 書籍畫的所有重點和筆記自動匯出到 Obsidian。
- Templater:把匯出的一篇文章拆成一個個卡片筆記。
- Smart Connections:針對每一篇筆記,附上相關連的其他筆記讓我參考找靈感。
我只要抱著 iPad 不停看書劃重點,每看完一本就打開 Obsidian 匯入重點、跑一下自動腳本產出卡片筆記。
遇到需要產出寫簡報寫教學、找靈感找資料的時候開側邊欄,參考 AI 幫我列出的關聯筆記。
讚讚!
初步規劃就這樣了,等書籍筆記累積的夠多、或是需求改變,再來思考可以怎麼優化囉!
這篇文提到的軟體和外掛都是免費的,大家快試試看一套連續技吧!
希望對你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