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從業界需求逆推,規劃你的 UI 設計自學路線」系列文章的第一篇,從業界的角度聊聊,UI 設計師到底需要哪些能力。
某天早上的啟動會議
產品經理突然說:「下個月我們有研討會,官網順便要改版,你先出3種視覺讓大家挑吧!」
這時候,你腦袋裡有一百個問號。
這次官網改版是想解決什麼問題?舊的有什麼不好嗎?是全站翻新還是只換首頁?
完了,你有預期自己要跌入萬劫不復的無限修改地獄…
設計的起點
使用者需求
先問自己:目標族群是誰?他們真正在意的痛點是什麼?
客戶想要的和使用者是同一批人嗎?
堆滿新功能就能讓人覺得好用嗎?
如果連目標族群想要什麼都回答不出來就打開 Figma 開始畫圖,和瞎猜也沒什麼差別了。
專案目標
花成本執行這個專案對公司/客戶有什麼好處?
拉高留存率、提升付費轉換,還是純粹讓品牌形象看起來更專業?
母親節買禮物送老媽、和公司聖誕趴交換禮物,你會買同樣的東西嗎?
有「目標」才知道怎麼開工啊!
業界對 UI 設計師的期待
使用者需求洞察
UX 研究報告放在面前,你能不能從中看出點什麼?
像偵探電影一樣,從使用者的行為和情緒逆向推理,
從蛛絲螞跡中找出使用者的「痛點」,判斷他們的習慣和價值觀。
與跨部門溝通
聽懂產品經理的需求,說服技術團隊,還能跟開發配合順暢。
與其說是溝通能力,我覺得某些程度上可以說是翻譯能力。
不同職責任務不同、技能專長也不同,要能達成共識很困難,大家認知多少都有誤差。
所以設計師不需要擁有多專精的跨領域知識,但一定要知道不同職務負責的工作和產出是什麼。
才能站在不同角度上思考。
問題導向的設計能力
設計不是堆砌功能,而是拆解問題。
所有的「加一點這個,加一點那個」都應該有目的,否則就只是在「憑感覺隨便畫畫」。
(如果有人跟你說你不需要想這麼多,那就表示他希望你交出來的成品也就是「憑感覺隨便畫畫」就可以的程度。)
產出的文件
User Story
所有的產品都是很多功能打成一包。
為什麼要做這個?給誰用的?對他有什麼好處?
User Story 寫清楚使用者在什麼情境下會用到這個功能,他們希望解決什麼問題。
例如:「身為初次進入官網的使用者,我希望能快速了解App能幫上我什麼忙,這樣我才能決定是否下載試用。」
企劃書
這是團隊的「作戰地圖」,裡面要有需求背景、專案目標、工作分配。
讓每個人都能明白:我們為什麼做這件事?有哪些事需要執行?做這件事的目的在哪?
專案企劃書不在設計師的工作範圍內,但很多公司都覺得設計師不需要知道這些資訊,甚至根本沒有企劃書就直接開工。
我會建議設計師想辦法自己簡單列一份,下列 5W2H1E 各問題能用50字左右回答即可。
- What 什麼 :企劃的目的、內容。
- Why 為什麼:企劃緣由、前景。
- How 如何:企劃的方法和運轉實施。
- How much 多少:企劃預算。
- When 何時:企劃的時間。
- Who 誰:企劃相關人員。
- Where 何處:企劃實施場所。
- Effect 效果:預測企劃結果、效果。
這些資訊找 PM 聊聊,他應該都知道(可能和成本有關的資訊問不出來,盡量吧)。
沒有這些資訊你之後的工作任務很容易失去方向卡死,一定要在初期搞清楚這個專案在幹嘛。
設計師需要具備的能力
使用者研究與需求分析
如果公司沒有 UX 團隊,那 UI 設計師得親自做一些簡單的使用者研究。
像是使用者訪談,想辦法找到使用者的需求和痛點。
懂得用使用者旅程地圖、使用者故事這些工具,把數據背後的使用者行為和原因挖出來。
如果公司有 UX 團隊,那 UI 設計師也要學會看 UX 報告,這是基本功跑不掉。
跨部門溝通與協作能力
UI 設計師的工作不只「畫圖」,還要能跟 PM、工程師、行銷聊得來,說清楚設計想法,聽懂別人需求,找到合作方法。
在有限資源下,自己的設計能不能實現,全靠溝通能力了。
不是每個人都能將腦海裡思考的完整講出口,我會推薦新手設計師隨身攜帶紙筆板夾,聊到什麼就把關鍵字寫下來當成備忘。
相信我,是人都有可能腦子想 A 結果口誤講成 B 沒注意到。
討論討論就會歪樓,有紙筆記錄萬一歪太遠還有辦法能拉回來。
問題導向的解決能力與設計思維
設計師最討厭的事情之一就是「改來改去」不能定稿。
被人問起「為什麼這麼做」時回答不出來,稿件很容易被推翻。
拆問題、找核心、解決它——這才是設計師最重要的價值。
加新功能、改版頁面,這些都只是「解決它」的手段之一。
先想清楚優先級和專案目標,不要一拿到需求就直接開工,多問幾句「為什麼」搞清楚原因再動手也不遲。
(有時候多問幾次為什麼,這個需求就會自己消失了,不騙你。)
能力升級與自我進修的方法
使用者研究與需求分析
- 日常生活中多留意自己的使用習慣,例如為什麼愛用某個 App?不喜歡的 App 哪裡讓你卡住了?
- 學習基本的使用者研究方法(例如使用者旅程地圖、使用者故事),並應用在小型專案上。
跨部門溝通與協作能力
- 觀摩高手:參加團隊會議時,觀察那些能清楚表達的人如何說話。學習他們的用詞、邏輯。
- 刻意練習:試著用簡單的語言解釋複雜概念,特別是用視覺化工具(如心智圖)幫助說明。
- 了解他人角色:多問問 PM、工程師、行銷的工作內容,知道他們的職責範圍和專長,才能站在對方角度溝通。
問題導向的設計能力
- 「5 個為什麼」練習法:針對需求或問題,多問幾次「為什麼」,直到找到根本原因。
- 模仿案例:研究知名產品如何解決特定問題,例如某功能如何提升使用者體驗。
書籍推薦
- 《Don’t Make Me Think》點石成金:訪客至上的網頁設計秘笈,Steve Krug
- 《為什麼他接的案子比我多?》Michael Janda
- 《使用者故事對照》User Story Mapping,Jeff Patton
- 《別作天兵設計》劉津/ 李月
(都是經典老書,近幾年的新書我覺得差點意思,沒這幾本實用。)
我的經驗
當我還是菜鳥的時候,PM 說這次網站改版,要改得像YAHOO首頁那樣資訊豐富時,我會一臉懂懂懂,講得很清楚嘛的表情。
懂屁,我根本啥都不懂,把需求理解成「照抄」了。
偏偏我軟體熟練動作迅速,工時抓的很準,很少加班。
所以沒發現自己都是在「不了解專案目標、不知道使用者是誰」的情況下開工。
工作都有好好完成啊?所以完全沒察覺這有什麼問題。
稿件幾乎都是一次過關很少修改,不用加班,這哪有問題啊?
你會覺得這種工作狀況有問題嗎?
很長一段時間我還挺自豪自己一個月頂多加2小時的班。
這種「工作順利」讓我根本不懂什麼叫「專案」和「團隊」,視角和思維很扁平。
PM 指哪打哪,也不需要和工程師討論,公司完全沒給設計師話語權。
剛畢業的年輕人能理解這些微妙的「職場規則」嗎?
所以我把「熟練的美工」當成「有經驗的設計師」。
學校不會教這些「職場文化」,你判斷自己的能力和水平的標準是什麼?
如果我因為工作穩定順利,沒注意到溫水煮青蛙。
就變成十年如一日,只要會呼吸就能長年資的「前輩」了。
從業界需求逆推,規劃你的 UI 自學路線 系列文章
- 從業界需求逆推,規劃你的 UI 自學路線 1:專案的起點
- 從業界需求逆推,規劃你的 UI 自學路線 2:畫好戰場的界線
- 從業界需求逆推,規劃你的 UI 自學路線 3:使用者的迷宮
- 從業界需求逆推,規劃你的 UI 自學路線 4:產品的骨相美
- 從業界需求逆推,規劃你的 UI 自學路線 5:美麗背後全是心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