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主管總是用模糊詞語開場,例如:「我覺得這件事你可以再優化一點」、「你應該知道老闆的意思吧」、「這種東西你以前應該做過」。
你的反應是什麼?
這不是「聽不懂」,這是他根本沒打算讓你懂
一個人,如果話講不清楚,有兩種可能:一種是他真的不會說,另一種是他根本不想讓你聽懂。
主管講話拐彎抹角,不是溝通風格,而是一種權力使用方式。
很多時候,我們並沒有誤會指令,我們只是被訓練成不敢問清楚。
因為每次問,都像是在質疑他。
因為每次他說「你懂我意思吧?」我們就算不懂也早被教會點頭。
這不是溝通,這是權力不對等關係下的默契,你從長輩那邊傳承來的。
拐彎的話語,不是資訊,是你的壓力來源
不要當他在溝通,他是在甩鍋。
主管沒說什麼具體事項,也沒明示目標方向,他把 「理解」的責任甩給你了。
你做得不夠好,是你「理解有誤」。
你做得太多,是你「沒抓到重點」。
怎麼做都錯,但錯不在他講不清楚,在你「沒搞清楚」。
如果一個人永遠話講不清楚,卻還一直指責錯在你身上,那不是溝通錯誤,是職場PUA。
你痛苦的其實是「不敢多問」
有趣的是,大部分人不是沒聽懂,而是聽懂了一半但不敢追問。
不敢問,是因為你早就知道問了也不會有清楚答案。
你怕讓對方尷尬、怕自己顯得沒sense、怕場面冷掉。
你不是聽不懂,而是你已經被這個社會馴化到不敢問。
主管話講一半,就是要讓你自己「腦補」另一半。
因為這樣,他可以隨時說你誤解、說你不夠主動、說你沒有想清楚。
這不是溝通,是「操控的藝術」。
所以,我到底要怎麼辦?
我是個很容易糾結的人,常常一點風吹草動就能讓我陷入焦慮。
別人語焉不詳?我當然會不停揣測他的用意,希望能符合別人的期待!
直到我發明了「氣定神閒思考法」。
對,我希望我能擺脫焦慮,氣定神閒地過日子。
所有會讓我糾結半天的事我都會套入「氣定神閒思考法」找卡住的點,先讓自己穩定下來。
我想不想弄清楚主管在講什麼?(想,Want)
也許你已經遇到這種情況太多次,知道多問兩句也沒有結果。
也許你從心裡討厭和他接觸,巴不得他趕快結束對話離開。
也許不是因為你不想懂,是你知道「懂了,意味著你要負責」。
很多很多的「也許」,所以你不想。
我能不能搞懂他在說什麼?(能,Can)
聽不懂主管在講什麼,有可能你能力不足,也有可能是對方給出的資訊根本不完整。
我有能力搞懂他在講什麼嗎?
還是有外部資源可以幫忙?
比如找同事翻譯?或是把對話逐字稿拿給AI分析?
或是…
我有沒有能力分辨他是故意講不清楚、還是他根本草包一個講不出所以然?
所以你不能。
我敢不敢向他多問幾句?(敢,Dare)
很多人不是為了把事情做對,而是為了不要做錯。
你會糾結,是因為你太想「表現得好」,而不是「把事做好」。你不是想裝懂,而是怕問清楚之後,他覺得你很煩。
所以你寧願花兩倍時間試圖解讀潛台詞,也不敢直接開口問。
你不是沒想過開口,是不敢。
因為你知道,這不是「一個問題」的對答,而是一次「職場秩序」的挑戰。
你怕問了之後,被貼上「難搞、細節控、不會看臉色」的標籤。
所以你不敢。
想通自己在糾結什麼,就能丟出腦外
如果你想問,你會開口。
如果你能問,你會找到方法。
如果你敢問,你早就問了。
糾結的來源,從來不是能力不足,而是長期困在模糊地帶。
「氣定神閒思考法」是用來把模糊拆開,讓你分辨什麼該處理,什麼只是焦慮的幻影。
你想的、能的、敢的,就去處理。
不想、不行、不敢的,就放過自己。
想清楚這些,然後,就可以放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