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就等於「我想要」?
需求就等於「我想要」?

功能不是需求,功能是實現需求的方法。

需求就是「我想要什麼什麼」?

我想要訂飯店,這就是需求了?

為什麼 PM 老是被當成反派角色?
為什麼 PM 老是被當成反派角色?

PM 是個非常重要的職位,卻老是被當成傳聲筒,各種吃力不討好,發揮不出這個職位應有的價值。
大家對 PM 充滿各種期待,但很多事他們沒辦法做,或不知道要做什麼,甚至是公司不放權力讓他們綁手綁腳。
站在設計師和工程師的角度,我們想想聊聊 PM 主要的職責是什麼,需要什麼樣的能力。

為什麼競品分析不能直接拿來開發產品?
為什麼競品分析不能直接拿來開發產品?

競品分析是種「讓你了解自己和市場」的工具,不是拿來做產品開發、寫規格書用的喔!

做完競品分析就跑去開發產品,那你了解的是別人家的產品、而不是自己家的。

所以在做完競品分析之後,要去做一下自家產品的使用者研究,相互對照比較之後,再開始動工吧。

功能和需求不搞清楚,專案改來改去也只是剛好。
功能和需求不搞清楚,專案改來改去也只是剛好。

很多人覺得「功能」和「需求」是一樣的。
不!當然不一樣,而且差非常非常多。

除非你認為肚子餓就只能吃飯,不能吃麵包吃牛排。

為什麼設計師老是改來改去?
為什麼設計師老是改來改去?

以網頁設計師、UI 設計師的身份工作這幾年,工作執行痛苦榜上第一名肯定是「改來改去」,第二名我會頒給「不尊重專業」。

UI 設計師與 KPI
UI 設計師與 KPI

第三天 UI 入門班課程結束後,有學員留下來問我「設計師的 KPI 怎麼計算」。這是個很有趣的問題,KPI 規則沒定好,只會惡化工作效率和趕跑員工而已。

關鍵績效指標(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KPI),又稱主要績效指標、重要績效指標、績效評核指標等,是指衡量一個管理工作成效最重要的指標,是一項數據化管理的工具,必須是客觀、可衡量的績效指標。

簡易工時安排法
簡易工時安排法

年代久遠,我忘記當時待在哪間公司、是哪位 PM 發起這種方式來安排時程,就某些角度來講很實用,起碼 減少許多 UI 設計師必須和人到處喬工時和工作內容的麻煩。有問題你們 PM 自己出去打一架,打贏的再回來跟我說那個時段要做什麼事。

讀者來信:UI 設計流程
讀者來信:UI 設計流程

收到一封 Mail,其中提到幾個關於設計流程和 Prototype 的問題。

UI設計流程:Wireframe->低保真Prototyple->Mockup->高保真Prototyple
這樣的流程是對的嗎?

根據上過課的學員回應、以及自身經驗,目前業界的情況大多是 UI 設計師收到「開工啦」的通知,然後就從 Wireframe 開始下手。使用者怎麼操作、有哪些功能、使用者和客戶的需求是什麼往往靠 PM 簡單口述。

Wireframe 為什麼會長這樣?在 Wireframe 之前還有哪些事要做?

全部都靠通靈。

所以執行專案期間都在改來改去,撐到最後一天總是可以結案就解脫了嘛,再開始下個改來改去的輪迴。

為什麼我不推薦敏捷開發

當專案成員越多,我越不推薦敏捷開發,原因在於「當連自己要做什麼事、為什麼這樣做、這樣做為了解決什麼問題」都搞不清楚前,就跳下去玩敏捷開發,那和比通靈還慘,通靈起碼還有個目標物在前面,搞不清楚狀況的人只能陪他跳世界迷霧開地圖了。

設計師的版本控管

群裡來了位「全端」,一入群就在討論版本控管這件事。我的 Git 雖然不敢說熟,好歹也懂 Push 和 Pull、發生衝突怎麼解決,多少還能和 RD 槓兩句,不然依 RD 開口就是滿天術語、根本無視對方聽不聽得懂的習性,群裡的氣氛會結凍…

避免捅到自己的工作流程

再強調一次,為什麼他接的案子比我多?:設計業界潛規則,讓你接案上班都無往不利 這本書的書名雖然很鳥,卻是每位設計師都該看過的必備好書。裡面提到許多工作方法,其中包含工作流程、工作清單等非常實用的職場技巧。基於老是一稿 20 改的前提下,不把工作流程、工作清單列清楚根本是自挖的屎坑。

設計規範要點

要做設計規範前,先來瞭解什麼是設計規範,不是把所有元件都擺在同一張圖上排排站吃果果就好,設計規範(Design Code / Design Specifications) 一文中提到: 設計規範是指對設計的具體技術要求,是設計工作的規則。一般包括總體目標的技術描述、功能的技術描述、技術指標的技術描述,以及限制條件的技術描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