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用狩野分析搞定意見分岐

設計的方法 這本書不管是 UI、UX、PM、Planner 桌上都該擺一本,不知道報告/企劃書怎麼寫的時候拿來跑一下實驗很好用。從中我認識到「狩野分析」,參考 UX,設計的方法(專案初始) 這篇文,當時預期狩野分析適合用在專案初始、分析這個功能要不要做。最近簡單地跑了一遍,來寫點筆記…步驟雖然多,但只要會加減乘除就行了。

Flow Chart 和 UI Flow

快一個月沒有發文了,忙著寫企劃案、做 Prototype、跑實驗生報告。最近要整理大量的 UI Flow,越整理腦袋越像醬糊。就來聊聊 UI FlowFlow Chart 吧。Flow 就是「流程」,UI Flow 是頁面流程,而 Flow Chart 是流程圖,兩者是完全不同的圖表。

用 Hype3 做 Prototype:基礎過場


動態效果、轉場動畫對UI的戲份越來越重…其實一直都很重只是大多用在遊戲上,功能型 App 運用這種技巧最近越吃越兇,且製作真正能裝在手機、拿在手上操作的擬真 Prototype 對不會寫 Code 的設計師來說有難度。我找到好用的方式可以解決這個問題:Hype3+Frameless

這篇是最簡單的過場設定、最偷吃步、不需要技術,只要會寫簡報 PTT 或是 Keynote 就做的出來,所以連 Planner 和 PM 也保證上手無問題。

請體諒 Planner

最近調了部門,從 F2E 調去設計部,做 Planner 的工作。大開眼界,看到另一個角度。本來實作人員就是會私下幹醮 Planner 或 PM 搞不清楚狀況,產出的文件怎麼丟三落四、不切實際,或是時程這麼趕也不先問兩句之類。現在我也在寫企劃書,看到些覺得奇怪的問題點。和她們請教後發現很多時候不是她們願意的,而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Note:Prototype 製作軟體

最近在找做 Prototype 的軟體或服務,狂測了一堆眼都花了。 Prototyping Tools 搜集很多做 Prototype 的工具,我還沒把每一款都摸過,先筆記有沾水的部份。可能某些服務的功能我沒摸透,如果你有其他的想法歡迎補充。

UI 設計師要不要懂技術?

UI 設計師要不要懂技術?廢話,當然要啊!不然怎麼把幻想變成現實?在實際產出之前設計師做的一切都是「美美的幻想」,還有可能不怎麼美,直到最後的產出才是真實。

舉個例子:建築師除了畫圖外,需不需要知道蓋房子每個階段的建造方式?要不要理解各種材料的特性和規格?需不需要熟悉當地環境的限制?

但建築師需不需要知道水泥車怎麼開?需不需要操作吊高機?

他們最後的成品是那疊圖紙嗎?誰去看圖紙啊,當然是實體的建築啊!那 UI 設計師最後的成品為什麼是 Mockup?

專業不值錢

有人說現在業主付費買的是設計師的「時間」,付出高額的薪水買的是「素養」。套一句設計師 Paula Scher 說過的話:「我花了幾秒鐘來畫它,但卻花了 34 年來學習怎麼在幾秒鐘內把它畫出來。」 我想,業主買的「時間」、「素養」指的是設計師在過去所投入的努力,而不單是執行這項任務所耗費的時間和所需能力。

想被無視就這樣寫 Mail

因為開了 Q 群的關係,收到很多 Mail,非常有意思。就數量上來看,大約 80% 是簡中、20% 繁中。有照我提的要求寫 Mail 的卻反過來,80% 繁中信都做到了,簡中信卻一半一半。太多人無視信件禮儀,寫 Mail 給陌生人用寫微博的口氣。

讀者回信:脫離憂慮

收到一封快 3 千字的 mail ,看完敘述覺得自己可能沒辦法給妳什麼樣有用的建議,只能分享我的經驗。(常常看到有人說「大神求帶飛」之類的文,都想吐槽 「林北還活著,只有死人才會變神,而且我不會飛。」

心智圖簡易教學

昨天群裡聊到各種沒有設計流程又趕得要死的公司現況,我就在想,有沒有什麼辦法能在短時間內產出一份還像樣又不用教 PM 或企劃怎麼看的文件,且門坎低、人人好上手,又能當成開發依據。想來想去,大概是心智圖吧。

心智圖我覺得是整理和記錄腦中思考和推理邏輯的好方法,一層層演進的關係讓閱者可以快速理解為什麼會這樣分類歸納。就以設計來說,分析、歸納、找出秩序是最重要的事。

讀後感:設計的方法

叫「設計的方法」書名的有好幾本,我指的是 The Design Method: A Philosophy and Process for Functional Visual Communication (Voices That Matter) ,作者 Eric Karjaluoto 。不只詳細說明設計開發流程的各階段工作任務,還舉了許多實例,並點出設計師常見的通病,是本設計師必備的書。

有簡體中文版的 人民邮电出版社优秀图书:设计的方法

手繪 Wireframe 小技巧

群裡有人問起手繪 Wireframe 的工具和方法,我分享下個人經驗。不過現在很少這樣做了,都是鉛筆稿等級就進 Axure 製圖、幾乎沒用到麥克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