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的 UI 設計選修課(10)Prototype 類型與使用時機
上週六在GDG Taichung 演講,主題是:「為什麼要加新功能」,有不少內容和 Prototype 有關,就合併整理成一篇文分享在這裡囉。
大學生的 UI 設計選修課(9)練習畫 Wireframe 的方法
常常有人問我:「自己一個人要怎麼練習畫 Wireframe?」「要怎麼知道自己畫的 Wireframe 對不對?」
前面一個問題我還能分享心得供參考,所以寫了這篇文。後一個問題很難回答,大概就像:要怎麼知道公司的商業策略正不正確。
大學生的 UI 設計選修課(8)UI Flow 介面流程
從字義上來解釋 UI Flow 就是「介面的流程」,可以想像是「完成任務會經過多少頁面的過程」。有很多種表現形式,文字版 UI Flow 可以當成頁面目錄、圖片版 UI Flow 可以探討頁面操作。
大學生的 UI 設計選修課(7)使用者旅程圖
使用者旅程圖應該算是我除了使用者測試之外最常帶的 UX 研究方法了吧,簡單粗暴逼參加者站在使用者的角度思考。而且變化形很多內容可深可淺,工具材料也很容易取得:全開紙、便利貼、筆。
但前期人物誌沒有好好的訪談調查、情境故事也是憑個人想像而非現場觀察,導致手上的參考資料和聖誕老人一樣都是幻想角色的人物設定時,旅程圖就會變成一次公司內部的團康活動…順便拉低同仁對 UX 研究的價值印象分。
大學生的 UI 設計選修課(6)人物誌
我認為人物誌可能是個被用到爛導致大眾對它的信賴感越來越低的一種研究方法…可信度大概就像是簽約初期所訂的開發時程一樣吧。
團隊合作中技術反而不是最重大的問題,如何讓團隊所有成員對專案產品有共識的難度絕對比技術高。光是讓所有人理解 「我們的產品賣給誰?最後是誰在用?」 就是個困難了。
大學生的 UI 設計選修課(5)分析文章
之前在 大學生的 UI 設計選修課(4) 中講了親和圖 4 步驟中的前 2 個步驟:整理手上資料,找出關鍵片段,建立「卡片」。檢視卡片,將卡片分類成許多小群組,依據分類將小群組命名。還有兩個步驟。
- 找出小群組間的關聯性,將小群組整合成大群組並命名。
- 重新檢視整張圖,說明與解釋,撰寫分析文章。
有時候 UX 研究執行到後來,困難的都不是邏輯能力低下或是想像力乾涸,反而是中文能力太差。尤其是第 4 步,腦子裡詞彙不夠…殫精竭慮湊不出合適的句子。(文末有推薦書籍)
大學生的 UI 設計選修課(4)親和圖
做了使用者訪談後拿到好幾人份的回應,要怎麼從中整理出較中立的資訊?
親和圖是一種很有效的方法,但非常耗腦耗時耗口水,而且對於初次接觸的新手不太友善,範圍太大什麼可能性都有,討論不完的感覺。
(親和圖這個研究方法需要較長的篇幅說明,拆分為上、下 2 篇文章。)
大學生的 UI 設計選修課(3)使用者測試、使用者訪談
我覺得所有的 UX 研究方法中,使用者測試和訪談能最快讓初學者了解「開發者想的和使用者做的根本不一樣」。學生親身體驗記錄者和受測者的角色,更能用雙方面的角度來看待「UI」和「UX」。
之後再來教怎麼發現問題、怎麼解決問題,會比較聽得進去。
大學生的 UI 設計選修課(2)使用者、任務、行為
考量到視覺設計相關科系在學校極少會教到使用者的「行為」,所以本週課程打算講分析工作角色、工作任務、層級工作分析法,讓學生知道「使用者」、「任務」、「行為」是三個很大很深的坑。
大學生的 UI 設計選修課(1)課綱
這學期我在大學兼了 2 學分的選修課,說是設計系大三生的 UI 課,實際上有一半在講使用者經驗研究。沒有講使用者經驗就教學生直接動手畫 UI…我相信視覺設計是他們的強項,不需要我來錦上添花,所以這次準備的課程內容大都在訓練他們的「邏輯」。
UI/UX 相關工作職責參考
很多學員跟我反應,104 人力銀行只有包山包海的工作,沒什麼專業可言,很難找到自己適合工作。我會說是自己想做的工作,錢有給足,管他職稱掛什麼。
但比較常見的是,內容不符,不管是職稱、職務、還是薪水…
讀者來信:怎麼和客戶、PM 應對?
就算是工作過幾年,面對客戶莫名其妙的需求或交辦下來不能理解的任務,心裡一樣會在內心 OS:你們是腦子進水嗎怎麼這樣幹到底懂不懂啊不要到最後出包了又塞給我處理收尾~之類。但到後來發現腦子進水的是自己…當年我是菜鳥的時候,以為會了點軟體操作、可以把 App 送上架就夠了,事實上還差得遠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