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推薦書單(上)
2015年2月,推薦書單(上)

書越來越多了,懶的買書櫃,去樓下 7-11 拎了 2 個黑貓紙箱橫疊著裝書,沒想到過沒幾個月又快滿了…推薦書單這系列應該半年左右就會出現一次吧。不一定是新書,就是這半年入手看完、覺得可以推薦給大家參考用的部分。這篇就先談上列三本,從左邊開始。

讀後感:Burn Your Portfolio 第一話 4~10
讀後感:Burn Your Portfolio 第一話 4~10

20150626補充:這本書台灣繁體中文的翻譯有很多地方有問題,建議買簡體中文版,簡中版的翻譯比繁中正確些。

本文是 Burn Your Portfolio: Stuff they don’t teach you in design school, but should 的個人讀後感,4 ~ 10 講的主要是 EQ ,EQ 對我來講絕對是弱項,沒耐心是我最大的缺點。卡內基「人性的弱點」、「人性的優點」這兩本都值得買來供在家裡,一本對負面情緒很有幫助、另一本教你怎麼增進耐力和笨蛋打交道。

讀後感:Burn Your Portfolio 第一話 1~3
讀後感:Burn Your Portfolio 第一話 1~3

20150626補充:這本書台灣繁體中文的翻譯有很多地方有問題,建議買簡體中文版,簡中版的翻譯比繁中正確些。

Burn Your Portfolio: Stuff they don’t teach you in design school, but should 是本設計師必買的經典書,我非常喜歡這本,所以更痛恨台灣翻的書名「為什麼他接的案子比我多?:設計業界潛規則,讓你接案上班都無往不利」。

打算整本每個章節都要寫心得和筆記,我看重這本書的程度應該不用再提了。

讀後感:移動優先與響應式Web設計
讀後感:移動優先與響應式Web設計

同樣是A Book Apart, Brief books for people who make websites. 這個網站出的書,這次要介紹的是 MOBILE FIRSTRESPONSIBLE RESPONSIVE DESIGN 的簡中版本。

先講結論,做 App 或網站的設計師都快去買吧,會學到很多。

讀後感:HTML5+CSS3 網頁設計入門必讀
讀後感:HTML5+CSS3 網頁設計入門必讀

A Book Apart, Brief books for people who make websites. 這個網站專出一些很薄、放包包通勤閱讀很方便的技術書籍,這次要介紹的是 HTML5 FOR WEB DESIGNERSCSS3 FOR WEB DESIGNERS 的簡中版本,人民郵電出版社出版。

讀後感:點子就要秀出來
讀後感:點子就要秀出來

讀後感:點子都是偷來的 ,把點子偷來了之後,就要秀出來…很多介紹是這樣寫的啦,但我覺得這本書主要是教一位設計師如何成名、拓展人脈、爭取曝光率的方法。

設計師的鄙視鏈

起因:軟體工程師的鄙視鏈

設計師基本萬能美工,什麼都要懂一些,CG、UI、UX、攝影、排版、印刷、網頁、商品、包裝、展場、動畫、3D、影視、音訊…包山包海包郵還包生子喔親。先挶限點範圍,做實體、和非視覺的本文暫不包含…

讀後感:點子都是偷來的
讀後感:點子都是偷來的

這本書講述 10 個重點,之前和年紀比較輕的剛畢業設計師聊了下,他們覺得內容太空泛抽象、不過是個理想或概念,但我卻覺得這本書寫著作者的人生體悟,大概能了解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觸,以及自己擁有類似的想法。也許真的是「等你長大你就會懂」的經驗談。

2014年9月,推薦書單
2014年9月,推薦書單


最近書單列了長長一條,買了不少差點看不完,列出其中 5 本。上圖中間那本大推必買,我把它列為「是設計師就該入手一本」的重量級聖經。

好書推薦:大話設計師
好書推薦:大話設計師


有在看站酷的應該都知道 影天酱《大话设计师》 ,這本書已上市了,扭轉設計師看待職場、狹縫求生存的意義,了解這些觀念遠比提升 PS 技術更重要。

我的推薦書單
我的推薦書單


把家裡打掃完了,來講講我手上覺得不錯、值得推薦的UI/UX、網頁、設計相關書籍好了。桌上這幾本都是我千挑百選才肯買回家的好書,有些比較舊或有點過時就跳過不講了,有興趣的可以去書店找找,多看書總是有好處。就從左邊開始介紹囉~

互動設計概論

什麼是互動設計?

互動設計這個詞這幾年很常見,包山包海感覺上只要是各種媒體上看到會動都可以叫互動設計。有一種說法是「設計出互動產品,提供人類在日常生活或工作中使用」,更詳細的解釋則是「互動設計是人類互動及溝通上的空間」。它是一種以使用者的需求與經驗為出發點,創造出人類與科技的完美連結。 IDEO 創始人在 1984 年的一次設計會議上提出,他剛開始將互動設計命名為「軟面」(Soft Face),但這名字很容易讓人想起當時流行的玩具「椰菜娃娃」,後來將名字改為「Interaction Design」。從 Soft Face 這個最早期的命名方式可以看的互動設計的特性:沒有規則可讓人任意塑造扭曲、是在最表層如臉孔一般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