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不推薦敏捷開發
當專案成員越多,我越不推薦敏捷開發,原因在於「當連自己要做什麼事、為什麼這樣做、這樣做為了解決什麼問題」都搞不清楚前,就跳下去玩敏捷開發,那和比通靈還慘,通靈起碼還有個目標物在前面,搞不清楚狀況的人只能陪他跳世界迷霧開地圖了。
Flow Chart 和 UI Flow
快一個月沒有發文了,忙著寫企劃案、做 Prototype、跑實驗生報告。最近要整理大量的 UI Flow,越整理腦袋越像醬糊。就來聊聊 UI Flow 和 Flow Chart 吧。Flow 就是「流程」,UI Flow 是頁面流程,而 Flow Chart 是流程圖,兩者是完全不同的圖表。
工作清單:Functional Map
自從看過 Burn Your Portfolio: Stuff they don’t teach you in design school, but should 這本書後,就想整理個工作清單出來。工作流程這回事通常是公司訂的很難更改,但自己的工作領域內弄個 SOP 、整理出標準作業流程和待辦清單是被允許的。就從 Functional Map 開始吧。
標示文件神器:specKing
之前推薦過的 馬克鰻 絕對可以說是一個好用的標示工具,但它止步太久沒有更新的功能,而且也開始收月費了,於是我重新尋找好用的工具,目前推薦 2 套:specKing 和 Assistor PS 都是付費的 PS 外掛。
愛用切圖神器:Slicy
Slicy 是我測過幾種輔助切圖工具後又回來使用的神器。「把整個 PSD 扔進去,結束。」簡潔利落不囉嗦。我愛它的程度已經到了沒有它我就不會切圖了(哈哈)。
免費切圖神器:Cut&Slice me
整個開發流程中我最愛的就是切圖部份了,這表示改得要死的 Mockup 終於過關了喔耶~就來分享一下切圖神器吧,業界最知名的有 2 套,功能有些不同,比較複雜的這套是免費的 Photoshop 外掛,先從免費的開始講起吧。
標示神器:MarkMan
一堆人問我的慣用工具…就先從愛用品開始講起吧。
UI 在切完圖後還有工作要做,不是一堆 .png 打包扔給 RD 就了事,圖檔名稱咧?尺寸咧?字體咧?色碼咧?這些都要告訴 RD 的吧?
我是UID,不是UXD
圖片出處:THE DISCIPLINES OF USER EXPERIENCE
當聽到有人說「我是做 UX 的」都不會覺得很奇怪嗎?使用者經驗要怎麼被「做」出來?
要解釋 UID 和 UXD 的不同就得拿出這張圖。它很清楚畫出 UID 和 UXD 的關連和差異。你可以看到紅色大框的「使用者經驗設計」中包含訊息架構、內容、視覺設計、互動設計、人機互動、聲音設計、工業設計、人因工程學、建築學。
UI/UX 之天下武功出少林
這算是我看了這麼多資料所做出來最大的整理吧。說穿了其實不管是哪位 UI/UX「大師」講的都是同一件事情:要怎麼做才能讓使用者好用。
從這張圖表有看出什麼了嗎?第一個直列(白底)就是我之前提到的 使用者經驗分層元素 ,第二個直列(黃底)是 使用者經驗藏寶圖 ,第三個直列(藍底)是 十大易用性原則 。(使用者經驗分層元素裡並沒有說明文件。這項是我自己加上去的,為了讓整個專案更完整、並且能夠傳承下去。)
3 種應用程式風格
不要再叫 PM 或 BD 畫 Wieframe !他們真的不是 UI/UX 的專業人士,如果注重專業,在約還沒簽、規格也還沒訂出來的時候就該把 UX 加進工作流程裡了。PM 最重要的工作是控管時程、各部門單位間溝通,BD 是廣義的 Marketing ,也不該是這個位子的人在搞介面,畫 Wireframe 的是 UX 啊 UX!
初學者的 UI Flow
UI Flow 和 Functional Map 算是最多人容易搞混的兩種圖表吧,Functional Map 主要目的在「將抽象的需求轉變成能被實現的功能」;而 UI Flow 則是「 妥善安排功能與資訊在頁面之間的操作動線 」。兩者很明顯目的不同,所以沒有什麼重工或是很麻煩之類的藉口可以逃避不做。
初學者的 Functional Map
功能規格書、產品規格書、系統分析、需求分析等等,是 PM 或 SA 或其他同事的工作,反正不是 UI 的工作,很多 UI 不願意去接觸這類文件,(就說了字太多圖太少設計人看不下去、有沒有懶人包?)但看不懂這些文件的 UI 絕不能被稱為好 UI…連這個軟體要做什麼都不熟悉、一知半解,要怎麼說服別人設計的介面是適合這套軟體(或網站)的好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