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OS 11 關於 iPhoneX 的尺寸與版面
每次 Apple 發表會結束,出現新版的 macOS 或 iOS 時,我都很想仰天大喊「殺~人~喔~」。這次 iOS 11 當然有改新東西,但變化最大的是 iPhoneX 。
發表會一結束就跑去看 Guidelines 是 UI 設計師必備行為。
2017 年 2月 13 本好書推薦
太久沒更新blog,都長草了,這陣子在消化之前買的書,挑了 13 本介紹。有幾本和自己人生及房間、穿衣有關,都是我覺得挺有意思、對自己有幫助的好書。
2016 年 38 本好書推薦
最近又買了個書櫃,之前還很開心櫃子有空間能夠買買買,然後就買爆了…最大的問題還不是買爆,而是書太多做筆記很辛苦、時間不夠用,體力也不夠。所以買了支蒙恬掃譯筆,加快做筆記的速度。
UI 設計師看 Auto Layout
我買了 Simon Ng 寫的 iOS 9 App程式設計實力超進化實戰攻略 (Beginning iOS 9 Programming with Swift) ,學習怎麼用 Xcode 和 Swift 做 App。
這本書非常推薦設計師和完全不懂程式的初學者購買,前幾章都在講 Xcode 的 GUI 操作和實例,跟著範例自己做個會動的頁面出來很有成就感,能學到很多。
UI/UX 工作的職責劃分
網路上對於 UI 和 UX 的謬談 這篇留言數量頗多,其中一則留言我另開這篇文來回答。
這張圖是 Dan Saffer 畫的,指的是 UX 包含那些範圍,可以看到並沒有「UI」的圓圈。
網路上對於 UI 和 UX 的謬談
最近 FB 上常看到有人分享這篇 UI & UX 差別是什麼,看圖大整理 ,這篇文有一半的圖都有問題啊,根本不是 UI…除非它指的是視覺設計。
介面設計必須考慮 輸入、輸出、運作內容 這三項,但幾乎所有的圖片都沒有提到怎麼輸入、輸出什麼、運作內容的規則。
UX 包含 UI,很難切開來講,但硬要分細的話,UX 講的是使用者感覺到什麼。UI 著重在互動和操作的媒介上。
頁面的第 6 種狀態:極限狀態
文件這回事我一直有種「永遠寫不完」的感覺,尤其是 Wireframe,把 Wireframe 當成幾個框框幾個圈圈加幾條線就搞定的文件,這樣的難度和隨手畫個井字遊戲有什麼不同?只要會畫圈圈叉叉直線橫線就能畫 Wireframe?
[翻譯] 如何修正壞 UI 一文中有提到 5 種狀態。事實上我覺得 Z 大提出的第 6 種狀態也該被納入考量。
- 理想狀態(Ideal State)
- 空白狀態(Empty State)
- 極限狀態(Maximum State)«« 第 6 種狀態
- 錯誤狀態(Error State)
- 局部資料狀態(Partial State)
- 載入中狀態(Loading State)
每個頁面在 Wireframe 階段都必須考慮這 6 種狀態,好,那狀態考慮完了也設計好了,要怎麼和專案成員溝通,確保他們都知道該頁面在各種狀態下的變化?
UX 不是 Wireframe
哪來有畫 Wireframe 就是有做 UX 的錯覺?UX 不是 Wireframe,使用者體驗為什麼會是線框稿?當然不是啊!很多人以為有畫 Wireframe 就等於有做 UX 了,那整天抱著數據統計寫文件的 UX 設計師在幹嘛?會把有畫 Wireframe 當成有做 UX 的人,合作的 RD 同事通靈技能大概 LV99 點滿了。
UI 設計師要不要懂技術?
UI 設計師要不要懂技術?廢話,當然要啊!不然怎麼把幻想變成現實?在實際產出之前設計師做的一切都是「美美的幻想」,還有可能不怎麼美,直到最後的產出才是真實。
舉個例子:建築師除了畫圖外,需不需要知道蓋房子每個階段的建造方式?要不要理解各種材料的特性和規格?需不需要熟悉當地環境的限制?
但建築師需不需要知道水泥車怎麼開?需不需要操作吊高機?
他們最後的成品是那疊圖紙嗎?誰去看圖紙啊,當然是實體的建築啊!那 UI 設計師最後的成品為什麼是 Mockup?
UI 設計師應該要會寫的文件
身為 UI 設計師,工作內容不是只有做 PSD 和切圖,只會這兩樣的叫美工。基本一位合格的UI設計師必須要具備撰寫文件的能力,文件最低限度需包含:企劃書、規格書、Wireframe、Mockup、切圖、標示文件、UI Kit、UI Pattern、Guide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