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的 UI 設計選修課(7)使用者旅程圖
使用者旅程圖應該算是我除了使用者測試之外最常帶的 UX 研究方法了吧,簡單粗暴逼參加者站在使用者的角度思考。而且變化形很多內容可深可淺,工具材料也很容易取得:全開紙、便利貼、筆。
但前期人物誌沒有好好的訪談調查、情境故事也是憑個人想像而非現場觀察,導致手上的參考資料和聖誕老人一樣都是幻想角色的人物設定時,旅程圖就會變成一次公司內部的團康活動…順便拉低同仁對 UX 研究的價值印象分。
大學生的 UI 設計選修課(6)人物誌
我認為人物誌可能是個被用到爛導致大眾對它的信賴感越來越低的一種研究方法…可信度大概就像是簽約初期所訂的開發時程一樣吧。
團隊合作中技術反而不是最重大的問題,如何讓團隊所有成員對專案產品有共識的難度絕對比技術高。光是讓所有人理解 「我們的產品賣給誰?最後是誰在用?」 就是個困難了。
大學生的 UI 設計選修課(5)分析文章
之前在 大學生的 UI 設計選修課(4) 中講了親和圖 4 步驟中的前 2 個步驟:整理手上資料,找出關鍵片段,建立「卡片」。檢視卡片,將卡片分類成許多小群組,依據分類將小群組命名。還有兩個步驟。
- 找出小群組間的關聯性,將小群組整合成大群組並命名。
- 重新檢視整張圖,說明與解釋,撰寫分析文章。
有時候 UX 研究執行到後來,困難的都不是邏輯能力低下或是想像力乾涸,反而是中文能力太差。尤其是第 4 步,腦子裡詞彙不夠…殫精竭慮湊不出合適的句子。(文末有推薦書籍)
大學生的 UI 設計選修課(4)親和圖
做了使用者訪談後拿到好幾人份的回應,要怎麼從中整理出較中立的資訊?
親和圖是一種很有效的方法,但非常耗腦耗時耗口水,而且對於初次接觸的新手不太友善,範圍太大什麼可能性都有,討論不完的感覺。
(親和圖這個研究方法需要較長的篇幅說明,拆分為上、下 2 篇文章。)
大學生的 UI 設計選修課(3)使用者測試、使用者訪談
我覺得所有的 UX 研究方法中,使用者測試和訪談能最快讓初學者了解「開發者想的和使用者做的根本不一樣」。學生親身體驗記錄者和受測者的角色,更能用雙方面的角度來看待「UI」和「UX」。
之後再來教怎麼發現問題、怎麼解決問題,會比較聽得進去。
大學生的 UI 設計選修課(2)使用者、任務、行為
考量到視覺設計相關科系在學校極少會教到使用者的「行為」,所以本週課程打算講分析工作角色、工作任務、層級工作分析法,讓學生知道「使用者」、「任務」、「行為」是三個很大很深的坑。
UX 實戰班課程規劃思路
常常聽到有人說「學界」和「業界」落差很大,我覺得最明顯的地方是「成本」,業界是要賺錢的,成本、效益、利潤看的會比學界還要重。
有很多方法能研究使用者,但研究出來的成果怎麼和業界開發流程配合、如何計算成本、讓人看到效益、能提升多少利潤等等,如果能整理成清楚易懂的報告,說明這些研究能解決什麼問題,耗費成本可以如何掌握,相信在公司內推動 UX 會更容易。
UX 研究方法實戰班 延伸思考
第一屆 UX 研究方法實戰班告一段落了,感謝這班學員的心得回應。我想講的東西太多,時間太少,壓縮到分組討論和實作的部份。這篇文就來講講為什麼我會這樣子規劃課程。
讀後感:設計思考改造世界(1)
「設計思考改變世界」在剛出版的時候就入手,並快速翻閱過。這陣子重看「為真實世界設計」,發現有些觀念自己並沒有好好思考過,兩本書一起比對時有點吃力,只好先暫時放下「為真實世界設計」,回過頭慢慢推敲「設計思考改變世界」書裡的各種概念。
User Story 和 Customer Journey Map
UI 入門班的 QA 時間,有學員問「User Story 和 Customer Journey Map 有什麼不同?」順便把 Persona 和 Scenario 混在一起…
- Persona (人物誌)
- Scenario (情境故事法)
- User Story(使用者故事)
- Customer Journey Map (使用者旅程地圖)
活用狩野分析搞定意見分岐
設計的方法 這本書不管是 UI、UX、PM、Planner 桌上都該擺一本,不知道報告/企劃書怎麼寫的時候拿來跑一下實驗很好用。從中我認識到「狩野分析」,參考 UX,設計的方法(專案初始) 這篇文,當時預期狩野分析適合用在專案初始、分析這個功能要不要做。最近簡單地跑了一遍,來寫點筆記…步驟雖然多,但只要會加減乘除就行了。
UX,設計的方法(專案後期、追蹤)
前一篇提到的 RITE 就是種「可用性測試」的方法,照傳統的 UX 流程,可用性測試會排在開發後期才製作 Prototype 進行測試,到這階段要修改什麼都太遲了,所以 Lean UX 的作法才會推行用 MVP 執行 RITE。這篇要敘述的就是傳統 UX 做可用性測試的方法。
此外,雖然免洗專案很多,但也很多是需要持續追蹤改版的產品。搞定一回合的專案還會有下一回合要戰,需要透過研究方法去追蹤使用者對推出後的產品有什麼回應,像是「網路分析」。